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公布了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名单,我校文秘专业教学团队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据悉,全国共有300个教学团队入选,我省高校仅由11个教学团队获此殊荣。
我校的文秘专业开设于1999年,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文秘专业教学团队是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实训指导及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目前,团队成员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人,团队成员均持有秘书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一支全员“双师型”的团队。有教育部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进入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有湖州市人民政府“千名专家联系服务专项行动特聘专家”5人,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主持人2人,湖州社科院特聘研究员2人。
团队确立了“职业能力为核心,人文素养为底蕴”的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托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深挖湖州地方文化育人厚土,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以人文性带动技术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人才培养之路。文秘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文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团队从“技术人文者”这一文秘岗位职业特性出发,通过开设《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学与素养》、《生活与艺术》、《文化湖职院读本》等选修课程,将做人与做事合二为一,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性学习,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由传统“秀才型”向现代“帮办型”秘书的转型,始终保持了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改革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文秘专业团队的骨干教师沈健教授告诉记者,文秘人才岗位的零散性、非规模性、高技能性等特征导致在工学结合等教学实践的难以开展是文秘教学团队在人文性带动技术性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探索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教学团队成员与行业专家反复讨论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分段推进,内外结合,虚拟与实战一体化”的文秘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和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从政府部门到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的职业岗位,结合“工学互动”、“地方大型活动项目”等方式,分层推进,分段铺开,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文秘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近年来,在湖州地区召开的“长洽会”等重大国际级会务活动中都忙碌着我校文秘学子的身影。一位两次参与“长洽会”的同学说:“这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是在现实的文秘工作中学习,每次都有不少的收获,还使用人单位了解了我。明年我即将毕业,但已经有好几家企业和我联系,让我去他们的文秘岗位实习。”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团队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以对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实现了教师向技能型、专家型转化。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出版专著8部;主编《秘书语言与交际》等高职规划教材6种;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浙江省高校精品课程1门;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厅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2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二、三等奖11项。团队成员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逐步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研转化为教学的成效明显。
团队成员还积极将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转化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资源和技术服务项目。依托“湖州太湖文化研究所”和“湖州市写作学会”两个对外服务机构,主动深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现实,开展服务地方文化研究、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构建起职业能力拓展与人文素质培养相整合的产学合作平台,从而驱动文秘专业健康、快速发展,成功实现了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对接。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其中策划、组织、承办“湖州文化论坛”等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团队成员主持服务地方文化工程12项。其中《湖笔与中国文化》、《南浔市镇史》等浙江省级文化工程4项,湖州市文化工程8项,其中《湖州民俗文化》、《湖州岁时节令文化》、《湖州古桥文化》、《湖州竹文化》被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
据分院负责人丁国强教授介绍,国家级教学团队是一个新的起点,团队已经制定了“教学能手型、岗位技能型、行业专家型、企业兼职型”专业教学团队的新目标。今后几年,将把重点放在品牌型团队、成长型团队、技能型团队、服务型团队上,实现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