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将于13-14日隆重开幕。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13日出版的《湖州日报》在“深度新闻”版以近4000字的篇幅,刊登了该报记者李华采写的工作通讯——《走出“象牙塔” 融入实业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详细报道了我校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内涵提升,融入地方打造特色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全文节录如下:
走出“象牙塔” 融入实业圈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
开创“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推进“三层对接”的育人模式。“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屡创新举,教育培训覆盖近2万人次,同时,50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为全市6万多人次提供志愿服务,300余名教师对接100余家企业,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了百余个社会服务项目,赢得了广泛赞誉——
文/记者 李 华
考完最后一门课,人文与旅游分院的大一学生杨梦婷简单收拾了一下,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吴兴区织里东盛国际酒店,开展寒假实习;上完了课,工商管理分院教师王炳志顾不上休息,来到了湖州森宏环保木塑材料有限公司,为合作课题——户外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界面相容性研究,做最后的工作……
寒假到了,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没有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奔赴另一个课堂——企业,进行寒假里的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或科研合作等。2011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进“三层对接”的办学模式,提速自身发展,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发动机”。
“四位一体”发展 引发一场学习方式变革
“这个中华鳖,主要吃什么饲料?一个池塘里大概放养多少只,养到哪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什么?”“绿壳鸡蛋吃起来就是不一样,这鸡选的是什么鸡,饲料有特别讲究吗?还有大米,听说田里用的肥料就是鸡粪,是吗?”……近日,在湖州中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40多名农民学院菱湖教学点淡水养殖专业大专班的学员围着工作人员纷纷提问,有的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该公司的养殖环境和饲养重点。“以前是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法养鱼,但现代养殖业注重的是生态、无公害,这样不仅保障了消费者权益,而且自己的经济效益也会上去。这些,都是从学校学来的。”学员老朱说,参加大专班学习后,自己接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多了,眼界开阔了,养殖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近年来,湖州职院以推动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服务“三农”为使命,面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转”,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而“走”,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变”,瞄准农民创业的关键而“动”。除了原有的湖州职院、湖州电大,又创办了湖州社区大学和湖州农民学院,形成了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多教统筹培养人才,创造着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湖州模式”。“四位一体”模式的推出,让湖州人经历了一场学习甚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农民放下泥裤腿,从田间走进课堂,拿文凭的同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并现学现卖,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换代;企业班组长、一线技术工人离开机器,来到社区大学的“蓝领大讲堂”,掌握理论知识,完成从实践到书本再到实践,为节能减排、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面临工作瓶颈或希望更上一层楼的市民,走进培训中心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班,给自己充充电,重新出发寻找“职业春天”……
“湖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因着社会需要,依托湖州特色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该校党委书记杨柳说,“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实社区教育。
以产业为指挥棒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人才
“希望你们毕业后来‘天天’工作,我们非常欢迎。”日前,海航天天快递在上海浦东仓配中心为湖州职院的实习生举行的欢送会上,副总经理熊淑珍真诚地说。去年 9月,工商管理分院2009级天天快递班学生到公司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到岗后,实习生被统一分配到公司新成立的仓配中心,在仓配中心师傅的指导下,实习使用公司提供的各种办公工具和操作工具。“很好学,很能吃苦,很尊重前辈,很棒。”一名师傅连用了4个“很”和大拇指形容这些实习生。
如何对接地方产业办学?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湖州职院的回答是: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企业“借脑”,问计于企。选派骨干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准确把握政府的产业规划,然后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政府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技能不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实现由单纯‘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的转变。”院长胡世明说,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文厚、技湛、商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文化厚校”工程,提炼形成“崇德尚能”校训和“海纳百川、持恒精进”学校精神,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课堂、网络、活动、环境”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教育环境,全面推进“三育人”工作,精心打造“领航在线”、“诚书记信箱”等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软件”在升级,“硬件”也更上层楼:高5层、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50余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阅览座位900多个的图文信息中心已开放;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亿元的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正在最后施工。
争当企业“智囊团” 依托“三层对接”服务地方
“我市湖羊产业的发展态势颇为迅猛,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来发展循环湖羊产业,使湖羊品牌转型升级。”在南浔现代农业推介会暨第二届湖羊文化节上,湖州职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胡�B副教授侃侃而谈。近年来,湖羊产业作为南浔区练市镇农业的一个特色产业,通过“接二连三”已形成了一条从湖羊饲养、湖羊销售、羊肉餐饮到羊皮制革和成衣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产业发展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湖州职院不仅选派教师为当地养殖户培训,更与当地政府就下一步紧密开展相关湖羊产业品牌,打造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调研及培训事宜进行了初步协商。
湖州职院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针对高职院校面向区域产业,开展科研工作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校服务产业的成功经验,按照“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工程,不断创新实践,研究面向区域产业的高职科研新体系。
各个分院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拿出看家本领,通过参与地方产业规划制定、送技能服务进企业等活动,如派老师定期前往安吉慧丰医用敷料有限公司进行单证咨询,为业务员提供英语翻译方面的服务,给湖州健马时装有限公司提供外贸业务网上市场开拓服务,协助企业开通阿里巴巴网上平台等。
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多个研发机构,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承担了多个市各级攻关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企业技术难题等技术应用项目。仅2011年,该校的教师就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了百余个社会服务项目,共涉及项目研发经费100多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技能型服务 志愿者织就爱心网络
“亲,冬天来了,你有不穿的毛衣棉衣吗?山区的娃们需要它们,‘衣加衣’温暖行动需要你们。把你们的爱心和旧衣服一起打包‘发货’吧!亲,我们在3113(志愿者村办公室)等你来哟!”近日,这样一条信息在工商志愿者村的QQ群、微博和志愿者的手机之间被无数次转发。
没几天,外套、棉服、毛衣、围巾、手套等御寒衣物从全校的各个班级“飞来”,共计收到捐赠的衣服316件,围巾、手套、帽子等22件套。如今,装满了爱心的满满十几口大箱子,正奔向需要它们的山区娃娃们。
“志愿者村”是湖州职院志愿者的一个大家庭,目前拥有3500余名“村民”,更被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全国残联联合命名为2010-2015年度“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感动湖州——2011年度人物”提名奖。
志愿活动,贵在持之以恒,湖州职院的两项基金默默坚持着。公益积“斤”,账户内的钱来源于学生们平时卖饮料瓶和旧报刊,用于资助社区困难家庭和分院里因家庭突发变故而经济困难学生;“艺基金”以一月一期募集款项的形式在师生当中开展,主要用于校园内贫困学生生活资助。“一个来自学生劳动所得,一个来自每月一元的捐献,我们不让献爱心成为学生负担,而是致力于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让感恩成为一种态度。”活动组织者说。
志愿服务中,湖州职院的学生把专业技能贯穿始终,形成了特色服务:建筑与艺术分院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志愿者,开展“设计与您有约”免费家装设计活动,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家庭提供免费家装设计方案;工商管理分院面向社区推出的“淘宝大学”网店培训班,教居民如何在淘宝上开店、如何把货品上架并进行店铺管理,如何进行商品交易,如何宣传提高店铺人气等;人文与旅游分院的志愿者利用假日,带起红臂章,挥起小红旗,穿梭在飞英塔、莲花庄等景点,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免费讲解……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全校5000余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覆盖全市6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