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调研报告

文章来自: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2-10-08

江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调研报告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加强政府统筹,形成改革合力
     ● 创新区域性统筹管理体制机制
     ● 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 要】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承担的“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起步良好并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二是创新区域性统筹管理体制机制;三是与地方经济及区域主体功能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针对试点情况,调研组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二是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三是建立江苏省级优势专业联盟平台;四是改革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招生培养模式。
最近,围绕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承担的“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张天保、周稽裘、陈宇、黄尧、路明等五位咨询委员赴江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摘登如下:
     一、试点工作起步良好并取得初步成效
     从整体上来看,江苏省及地方政府推进高职改革试点工作起步较早、态度积极。省地两级政府加强统筹,形成改革合力,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地方政府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的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召开了会议,统一了思想,颁发了系列文件,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督促。比如,常州市政府将“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列入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南通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苏州市将试点项目纳入了该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无锡市政府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无锡市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二)创新区域性统筹管理体制机制
     1.通过设计和实施重大的发展项目实现职教资源共享,突破资源配置的体制障碍。教育园区已成为各试点地区重要的新资源配置方式。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利用“园中园”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在园内启动了“产教园”建设。同时,还按照“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设现代工业中心,已建成16个共享实训基地,提高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无锡市为了加快培训物联网新型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跨体制使用公共财政,激励不同隶属行政体制学校内的优秀学生获取“技能绿卡”,每卡奖励5000元,允许在市域内不同行业不同学校使用,财政支出支持职业学校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统筹管理作用。
     2.建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等跨部门组织机构,创新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通过调研发现,成立理事会已成为试点城市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普遍做法。无锡市2005年建立了高校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市与在锡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协调联络工作;2007年又成立了全市职业院校建设与专业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以及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学校建设等。苏州的高职高专联席会,围绕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定期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探索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南通市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为教育行政部门、经济主管部门、部分高职院校和骨干企业的相关人士,负责对试点工作中的综合改革措施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调研、论证和开展咨询。
     3.积极探索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无锡市政府已起草“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努力构建适合当地经济社会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南通职业大学和南通建工集团联合组建华夏建工学院,并与南通大学合作举办建筑工程技术本科班,三方联手培养建筑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从早年起步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直通车”试点,到中高职“三二分段”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现在试行的高职“注册入学”招生制度改革(注册入学试点工作的做法是: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初中毕业生实行注册入学,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实行注册入学),都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2011年,苏州有6所高职院校已经试点实施“注册入学”改革,社会反响很好。
     4.校企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实现了新的突破。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在校企合作发展的阶段上已超越了传统寻求资源配置合作模式的阶段,逐渐上升到优化体制机制的阶段,追求合作育人的制度化和常规化。首先,在制度建设上有所进展。比如《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南通市市区产学研合作专项业务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相继起草或出台。其次,在合作层次上走向深度。如南通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校企合作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融合的新格局。再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专业为纽带,把开设相关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对口产业的企业都组织到集团中来,通过集团统筹中高职专业建设,共享实训资源和教育教学,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对接。最后,建立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2009年,无锡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通过企业申请、社会评议和政府确认等环节转换机制,变企业“要我干”为“我要干”,调动了企业参与职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60家大中型企业被市政府命名为“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
     (三)与地方经济及区域主体功能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布局中被列为优化发展的主体功能区,产业结构升级迅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锡作为全国物流、信息等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率先将物联网的发展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无锡市教育局专门开办了全市高职院校物联网方向师资培训班,并对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设置及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设立18个感知教育应用示范项目,并确定28所学校为无锡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无锡市政府已提出申请,争取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列为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单位,并争取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扶持。与之同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将物联网的相关专业开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苏州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经济转型升级迅速,“十二五”期间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八大新兴战略产业。该市高职院校积极制定试点工作方案,以贴近苏州实际,体现地方特色。
     二、调研组对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作用是“统筹管理”,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的。试点过程中,应逐步探索和破解“发挥政府哪些作用”、“履行什么政府职能”、“怎样去落实”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一步明确方向,总结经验,并适时上升为制度规范,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是该试点项目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如何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要建立哪些规章制度?如何去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面对这些问题,试点地区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先行先试”的权限。
     (三)建立江苏省级优势专业联盟平台
     江苏职业教育发达,四个试点城市就有高职院校37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院校7所。建议江苏加强统筹,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省级优势专业联盟,将职业院校相近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凝聚起来,在联盟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打造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人才高地,辐射周边区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改革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招生培养模式
     试点过程中,要着眼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深入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多渠道、多模式地创新培养途径,积极推进招生方式改革,改变学校招生单一面向初高中应届毕业生的传统做法,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举方针,招收社会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进校学习,实行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这既可以解决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生源萎缩,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还能实现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办学宗旨,在我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试点地区反映的意见建议
     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更多的高职教育管理权限;二是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选择经济发达和职业教育基础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三是加快完善国家层面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四是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政府对试点工作的资金支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