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英才(十二)――“品质是建筑的良心”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03-07

     编者按: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份子,503名教职员工中的222名女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中,努力“以岗位建功,以事业立身”,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风貌,勇挑重担,谱写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充分展示“半边天”风采,值此第10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继续推出“立德树人育英才”系列报道之十二:“品质是建筑的良心”——记浙江省首届“优秀教师”、建筑工程分院刘晓勤副教授。

“品质是建筑的良心”
——记浙江省首届“优秀教师”、建筑工程分院刘晓勤副教授

文/潘旭艳

     人物名片:刘晓勤,女,江苏扬州人,1967年生,建筑工程分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管工高级考评员、浙江省暖通专业评标专家。1987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专学校、高职院校、企业工作二十余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优秀教师”、浙江省首届“三育人”先进个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教学名师”、“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人物感言:心底无私天地宽。

     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一个国家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能力,体现着其现代化程度,更是对城市建筑的“良心”考验。“对于一个整体的建筑结构而言,有些结构、材质一旦接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下水道、粘合带,而恰恰是这些地方对于建筑的整体安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看得见的是形式,看不见的才是‘品质’。”本次访谈的主人公建筑工程分院刘晓勤老师这样告诉笔者。

身临其境:带领学生走进“施工现场”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要领略建筑的“天籁之音”,就要从认识每一个部件、识别每一种材料、掌握每一道工序开始,扎扎实实地看、学、干、想。在谈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时,刘老师告诉笔者:“建筑专业中的许多术语、概念、程序都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就必须让他们能亲眼看到、真实地体验到。”
     在给学生讲述有关建筑节能的内容时,不少节能材料和安装程序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描述和解释更让人觉得抽象。刘老师想方设法找来了不少材料样品和工具,帮助学生增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针对建筑教学视频虽多但不够精简、内容庞杂但针对性较弱的问题,她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剪辑整理各类教学视频,让学生有亲临现场、获取直观感受的机会,从而为掌握更复杂的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业已毕业的学生小刘告诉笔者:“在刘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好像就站在施工现场,感觉很生动,现在工作了,上手也很快。”

精益求精:把“预算办公室”搬进课堂

     施工图预算是建筑企业编制计划、实行经济核算和考核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由于施工图预算由一些系列的计算数字、文字和图表组成,即便是行家里手也常感理解不易,遑论初学者。考虑到这一点,刘老师在讲授内容前,往往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套完整详细的施工图真实预算作为基础材料,并在对应的课件中仔细注明工程量的每一个管段数据。讲完案例工程施工图的一个分部分项,学生就完成自己手上图纸的一个分部分项,按照“教师讲解——学生动手——现场辅导——互对数据——讲解点评”的程序,循序渐进,不放过一个细节,既让学生对每一个环节吃深吃透,更让学生体验了一把参与实际施工设计的乐趣。“欲速则不达,我觉得宁可讲得慢一些、细一点,但一定要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就好像打地基,地基打好了,楼才能盖得高。”刘老师微笑着告诉笔者。
     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老师经常通过小组调研、情景模拟、经验分享等方式,向学生强调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准确精密、认真仔细的职业习惯。她说道:“做‘建筑’首先是做‘人’。很难想象一个丢三落四、粗心马虎的人设计出来的建筑能让人放心!”

教学相长:在分享与探索中追求卓越

     韩愈《师说》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伙伴。
     有一次,刘老师由于在教学中多年没有使用CAD软件了,在整理学生毕业设计的图纸时,如何将之转换为WORD文档难住了她。为此她向自己所带班的一位学生专门学习和请教,她对学生道:“在这方面你是我的老师,不要感到为难,我会做个好学生。”经过几次学习,刘老师不仅很快地熟悉了软件操作,而她孜孜不倦、认真好学的劲头也感染了这位学生,学生感慨地说:“刘老师,您阳光的性格、追求事业的精神感染了我,连我妈妈都说我上大学后变了,变得更有追求了。”不少在建筑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刘老师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延续着深厚的感情,并经常向他们咨询和了解来自一线的丰富经验和案例,从而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了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和时代感。
     望着与学生的密密麻麻的聊天记录,刘老师的话语中充满温馨:“我所知道的的只不过比学生多一些,但并不是全部,也不绝对正确。过去我教学生,现在他们毕业了,是这些‘同行’在指导我、启发我,一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