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英才(十五)――“你是我们的唯一”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05-16

“你是我们的唯一”
——记工商管理分院教师范作文

文/潘旭艳

     人物名片:范作文,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1962年生,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1982年参加工作,在企业主管部门、上市公司、外资企业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三十余年,现任工商管理分院会计专业教师。曾获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学生工作者”等称号。
     人物感言:想做一个学生不会忘记的老师!

     “你是我们的唯一。”看着毕业生小陈回忆班主任的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斥着久违的感动。物欲横流、盛产浮华的年代里,还有多少东西能够被称为“唯一”呢?是艰难险阻里的携手风雨,还是颠簸坎坷中的并肩而行。“唯一”,我想至少意味着不可替代,意味着一种特别的爱,它无关利益,不计回报,就像春夜的涓涓细雨,润物无声。一个老师被学生称为“唯一”,这算不算是最好的评价了呢?

“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

     会计工作在任何组织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它既反映着资金储备和运行的基本情况,又起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从事会计这个行当,既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品质。国务院前总理朱�F基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不做假账’,指的就是这个。”在范老师的的心目中,会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和谋生手段,更象征着一种专业的精神与品质、一种敬业的态度与境界。
     会计工作天天与钱打交道,“诚信”是每一个会计人必备的职业操守。“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行规’。学习会计之前首先要有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金钱观,而不是对钱有非分之想!”他经常结合现实中触目惊心的案例,告诫学生要对专业“心存敬畏”,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起码的品格,误入歧途。会计更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他的课上,少了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从事会计工作三十余年、在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的多年实践经验和实战经历。第一次负责记账的酸甜苦辣、受到质疑与呵斥的辛酸彷徨、工作中常常容易忽视的细节,范老师总是把他来之不易的所思所得与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之余除了利用点滴时间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竞赛辅导外,他还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教导学生:“选择了会计就等于选择了终身学习,选择了不断进取。”
     在范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学生在许多专业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有一组数据:在他担任会计0705班班主任期间,全班36人全部都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4人取得了初级会计资格证、32人取得了英语三级证书、18人取得了英语四级、1人取得了英语六级证书,还有30人取得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12人取得了银行从业资格证书。

“有困难,呼叫老范”

     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当自己有了家庭后。“我也有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的世界远没有成人那么复杂,你怎么对孩子,孩子也怎么对你。”范老师深情地说道。与许多大学里上完课就飘然而去的老师不同,范老师的世界里离不开学生,学生当中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有困难,呼叫老范!”
     学生小沈是班级里的一名通校生,平时在家的时间居多,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很害怕被脱离和孤立。“让我很感意外的是,学校有什么消息,老范都是第一时间告知我,从来没有耽搁什么事,还经常鼓励我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开拓视野。”“90后”的学生与家长沟通出现问题,会找“老范”帮助协调;找工作拿不定主意,会找“老范”参谋斟酌;许多当年毕业的学生现在都成了公司的主管、经理,或者升级当了爸爸妈妈,还会把工作中的思考、成长中的收获、生活中的喜悦与“老范”分享。
     我曾委托一位“老范”班里的毕业生代为搜集一些事例。因为毕业多年,云散各处,我原本很担心收集的成效。可意外的是,这个由51人组成的大班,每一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写下了有关“老范”的大篇幅回忆,有身患病痛时的呵护关怀,有彷徨迷惘时的语重心长,更有成长道路上的谆谆教诲。那一段段略显稚气却又生动真切的文字承载着多少温馨的过往和沉甸甸的爱,笔者忽然间找到了答案,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学生的悲喜当成自己的悲喜,人我互调,心灵对话,也就成就了彼此的“唯一”。

     采访手记:“师爱如山。”关爱学生永远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面对个性张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的“90”后,关爱从何入手,如何体现进而让人接受,都值得深思。作为一名在企业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范老师注重实践经验的分享与现身说法,更注重日常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进取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挫折中收获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