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英才(十六)――朝露晨霜咀芳华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09-15

朝露晨霜咀芳华
——记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张杏波教授

文/施敏锋

     人物名片:张杏波,女,艺体中心教授。曾先后获得校首届“三育人”先进个人、连续三届校“十佳班主任”、连续三届校“教学能手”;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团支部曾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项体育比赛,多次荣获金、银奖;主持市厅级以上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各1部,在核心期刊、体育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余篇。
     人物感言:将爱心捧给学生,让放心留给家长,把热心献给事业。

     一身运动装,一头短发,在张杏波教授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名体育老师的鲜明特质。作为女体育老师,她已经在操场上执教了30个年头。常年的风吹日晒,皮肤显得黝黑,张老师笑着告诉笔者:“当体育老师,哪有皮肤不黑的。”

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运动

     和张杏波教授约定采访时间很难——每学年基本65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把张老师的时间挤占得满满当当,好几次采访只能趁课间休息的10分钟。一次,几个学生在课间自己进行排球练习。偶尔有关于动作标准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同学们会冲着张杏波大喊:“张老师,这个动作怎么样?”张杏波总会幽默地回一句:“你们自己看着办。”引得同学们轰然大笑。
     “现在的学生能力都很强,主观意识也很强,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束缚他们的手脚,我最多只会在动作美观度和准确性上提醒一下他们。”张杏波说,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课应该是最快乐的一节课,如果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受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体育课。
     正因为如此,在张杏波的课堂上,欢声笑语从不间断。“张老师说话风趣幽默,经常在体育课陪我们玩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上张老师的课经常一节课从头笑到尾。”很多学生都是张杏波的“铁杆粉丝”,对于体育课越上越有意思这档事,学生们大都能讲出一大堆有意思的故事来。
     打铁还须自身硬。“快乐”的背后,是张杏波教授三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作为学校首批通过能力本位教学测试的老师,多年来,张杏波教授一直承担《高职体育》、《排球选项》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学生评教得分都是优秀。连续三届被评为校“教学能手”,从而获得“教学之星”称号,全校仅有两位教师获此殊荣。
     “我在体育课上比较注重讲授技术和方法,甚至一些战术组合,拿起球拍打球谁都会,但是让学生真正爱上一项运动,让学生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更容易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张杏波教授说,课内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限,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的当下,用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才能让学生在课外主动热爱体育,投入体育运动。在繁重的日常教学之余,张杏波教授还承担着学生体育专项训练任务和社团指导,先后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项体育比赛获金、银奖多项,被浙江省体育局授予“最佳教练员”称号。

让老师在教研上有职业追求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体育老师成天在户外教学,很少会坐下来搞研究、写文章。但是,张杏波教授却是一个例外。多年来,她不仅先后主持过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浙江省教育厅、教育部教指委等市厅级以上课题多项,还出版专著、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各1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浙江体育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了10余篇教学、科研论文。
     “有思考才有进步,有坚持才有收获。”体育老师不能一直在操场上奔跑,也要停下来好好地思考。多年来,张杏波教授在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的路上几乎从未懈怠过。同事们都很诧异,忙碌、高强度的工作之余,张老师哪来的时间进行写作研究。“时间都是靠挤出来的”。每天晚上,张杏波几乎都要挤时间读书、思考、写作。每到一个大城市,她都会到书店淘书。从教30年来,花费在购买专业书籍上的费用张老师自己都算不清了。“当你体会到教学研究给自己带来变化的时候,你就会更兴致勃勃地坚持下去。”张杏波教授说。最近一段时间,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研究”教改项目的基础上,张杏波教授又在思考“高职体育教学的特长标准”,研究体育教学中“不同的项目应该重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比如,“高职学生形成运动特长的标准是什么”。在她看来,现在的高职体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得到锻炼,更要让学生形成特长,而这个特长如何判断,则需要制订一个标准。
     “比如排球项目,我给学生设定的特长标准是在正式场地上会比赛、能比赛,具体来说是判断准、移动快、技术稳、战术活,然后制订更详细的评价细则。”张杏波说,有了这个标准,体育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更有针对性,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会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当学生在这项运动中真正获得喜悦和成就感的时候,离终身体育的梦想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正在努力往这方面走,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体现出科学性和规范性,体育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追求。”

让自己在多个岗位上得到成长

     学生的培育重要,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更重要。一些刚走出院校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一时间难以适应高职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老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的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培养指导年轻教师,认真做好传、帮、带。“师傅”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徒弟”,从生活上关心“徒弟”。近年来,张杏波教授亲手带教的“徒弟”都已经成长为学校的体育教学骨干,她自己也被湖州市教育局评为“教师结对优秀个人”。
     付出一分汗水换来一份收成。除了指导青年教师,张杏波教授还拥有许多“身份”: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张老师自己也被评为校首届“三育人”先进个人、连续三届校“十佳班主任”,两届“就业先进个人”;受聘担任企业、街道(社区)的群众体育文化技术指导员,组织和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作为湖州市招投标专家组成员,经常参加地方体育产业建设、设备设施招投标工作……在诸多“身份”中,张杏波教授最看重的要属学生社区“德育导师”了。
     自2012年9月受聘担任学生社区“德育导师”以来,张杏波教授就成了4号公寓楼的“常客”。一有时间就到学生寝室走访,督促学生搞好寝室卫生,和学生促膝谈心,一本本《德育导师工作手册》被她翻得卷起了边。可这样的一本《手册》,在张老师看来还远远不够用,她每年又自己装订一本厚厚的工作薄,把学生楼层长名单、寝室成员详细情况都“装”了进去,“这些名单便于我掌握学生信息,有针对性地跟学生聊天,我得同时拿着两本手册去走访才踏实。”张老师笑着说。
     “只有灌输真爱,学生才会打开心房跟老师交流。”担任“德育导师”后,张杏波教授提起很多“特殊”学生记忆犹新:“有个男生个子不高,因为身高带来的自卑,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更没有奖项和荣誉,反使得自卑感更浓,久而久之成了恶性循环。”张老师就劝他说,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虽然个子不高,但他长得帅气,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张杏波的开导下,这名男生逐渐走出了阴影,树立起自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采访手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课堂上与学生们融为一体,课堂下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三十载的教学生涯,张杏波教授始终坚信: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因材施教一样重要,关注学生体质与培养体育特长一样关键,教好体育能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