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英才(十八)――“老杨”的幸福生活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11-13

“老杨”的幸福生活
——记远程教育学院开放教学科科长杨朝峰

文/徐妍

      人物名片:杨朝峰,男,浙江龙泉人,1979年生,200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远程教育学院开放教学科科长。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教学能手、先进学生工作者,曾获得浙江电大系统开放教育优秀班主任、育人奖、奖教金等荣誉。

     人物感言: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成人教育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育人责任。

     “老杨”其实一点也不老。1979年出生的杨朝峰,看上去十足是个未及而立的青年,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算得上是远程教育学院开放教学科的“老字号”了。从2005年进校起,他在教学科一坐就是8年多,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农民大学、社区大学……他对这些名词如数家珍般的熟悉程度让人瞠目结舌,说起电大迁址之前的老故事更能让人听得啧啧称奇。上世纪90年代末有部很红的电影叫作“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刻画了平凡朴实的中国人的朝朝暮暮。“老杨”不“贫嘴”,可他的踏实亲切却神似了这样的人物角色,让他的周身都透着乐观向上的“幸福劲”。

繁琐工作中的“责任心”

     “老杨”在远程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作为成人教育类型之一的开放教育,受广播电视大学直接管理,教学管理工作的琐碎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它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办学上没有自主权,二是多数课程都是面授的。
     每年,学生招生工作的完成,就是杨朝峰工作的开始,制定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对口的专业教师、给学生排课表,繁琐的工作很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开放教育的办学单位只有一家,就是中央电大,浙江省地市级电大没有办学自主权,上级主管单位都是省电大。”杨朝峰说,因为这个特点,每年的教学计划都会在招生工作结束后有变动,往往参照上个学期做出来的计划又要顺应省电大的变更做临时调整,比较被动,“比如一门课我们已经计划开课,老师都请好了,突然新的教学计划里没有了这门课,那我们只能取消开课,还要跟任课老师做好解释工作。”
     成教的管理不像全日制分院,学生都各有职业,自由度较高,要在班里传达一个消息,常常费尽周章,“临近期末交作业,我们经常是到每堂课上一个个催着交,学生完成得零散,我们也被迫不断重复同一项工作内容,遇到不服从管理的‘钉子户’也是有的。”杨朝峰笑着说,管理成教学生对老师本身也是个挑战,除了要具备耐心,还得时刻带着责任感去工作,落下一个学生也不行,“要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个交待。”

管理方法上的“新理念”

     “管理工作主要靠熟悉。”这是杨朝峰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这么多年的切身体会,“平时工作难是不难,但是确实很琐碎,而且会耗掉很多业余时间。”他觉得,每个人工作岗位不同,内容也不一样,但是工作方法是相同的,就是要坐得住,有耐心面对重复,以“熟悉”为基础来摸索新的管理方法。
     杨朝峰说到做到,刚进校的第一年,他首先给自己排出了任务表。由于学生上课时间都是晚上和双休日,他就全天候呆在分院里,白天坐班,晚上值班,最多一个单休,“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学生的论文答辩、期末考试等都会安排在周末,其他科室的工作我们也会去参与。”杨朝峰说。
     熟悉了各项工作之后,他开始琢磨着如何摸索出高效务实的教学管理方法。两校合并以后,电大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聘请全日制分院的老师上课,但是很多实验类课程安排面授的次数有限,怎样做到教师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保证呢?杨朝峰改革了以往的“所有专业教师均需申报”的形式,采取了“老教师严格把关、新开专业增聘新教师”的办法,用自评、学生评、班主任评、教学管理考核评的“四评”方式保证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催生出让学生慕名旁听的、到课率上佳的课程。“这种方式有利于建造电大的专业教师队伍,这批队伍里都是比较熟悉我们工作、也愿意支持我们工作的教师,比如有专业竞赛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踊跃去参加。”在“熟”的基础上创“新”,杨朝峰一步一个脚印。

远程教育学院里的“幸福感”

     在远程教育学院工作的8年多的时间里,杨朝峰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这些幸福来自于学生,也来自于对分院的归属感。
     从进校第一年起,杨朝峰就一直担任班主任,两年带完一届,又迎来新一届,年复一年。或许是因为自己学法律出身,他不自觉地就会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毕业了的学生很多会和他保持联系:有的学生是旅行社的,每去一个地方,总想着带一个小纪念品给他;班级QQ群是他常和学生聊天的地方;飞信号也一直没有换,电大办学30年庆时他还收到了学生的祝福短信。
     由于开放教育的类型特点,学生的年龄层分布广泛,从20多岁到50多岁都有。“多年前,招生科接待过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他说要来我们这里读书,圆自己的大学梦。”说到这件事,他的眼睛里显出敬慕的神色,微笑着说,也只有在远程教育学院,才能接触到这些人与事,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也更能提醒自己记住“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晚上值班、周末加班、最忙的时候连续8个星期没有休息日、陪学生的时间比陪女儿还多,这些辛劳,杨朝峰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没有什么特别,在电大工作的人都一样很忙。”他说自己相信,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的教职工,在远程工作确实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并不是说做完那些繁琐的事情以后有多大的成就,可能就是一种平凡的充实感,是为了分院的集体荣誉而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就像我们党总支书记叶美芬提出的口号‘和谐远程、幸福远程’,在这个岗位上,我是幸福的。”

     采访手记:位于1号教学楼7楼的远程教育学院的走廊,干净又安静,往来的人们井然有序,讲话的音调适当,给人的感觉很舒适。在1723这间办公室里,我与“老杨”聊了一个多小时,阳光投射在他的办公桌上,桌上的文件摞成小山,但他依旧在两座山之间整理出整洁的一块“土地”,一边思路清晰地和我聊着天,一边不时地接待来访的老师,倒茶水、签文件。他礼貌又幽默,讲起工作就滔滔不绝,整场谈话里都带着谦和的笑容。我向与他多年共事的杨老师打听“老杨”的为人,隔壁办公室的林老师也主动过来“爆料”,“平易近人、很有耐心、很细心,”两位女老师都给了“32个赞”,友好的笑声让我也感受到了“老杨”口中的“幸福感”,离开时莫名地觉得这场采访很温暖,祝福有着幸福生活的“老杨”未来有更加幸福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