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际,中国共产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加快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回眸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走过的奋斗历程:解放思想,带来了新视野;深化改革,带来了新动力;转型发展,创造了新业绩 ;服务地方,实现了新作为。为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满怀信心地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现推出“喜迎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七年”系列报道,全面总结学校过去七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进行深度报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办好社会主义高校提出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习总书记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和“做足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人才观,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十大行动计划”,学校师资总量不断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素质明显提升,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为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被中共湖州市委评为“湖州市重才爱才先进单位”。
拓渠道、揽人才,做足师资总量
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一所高校育人的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区域性高职名校建设,关键在人才,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校始终把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人才引进工作实施意见》《“博士工程”实施办法》等制度,大力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尤其是专业博士。学校专门为新引进的博士以上人才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并向市政府申请了50套人才租赁房,为符合条件的新进人才提供临时住房保障。结合专业建设需求和人才引进计划,多次组团分赴上海、武汉、西安、重庆、长沙、天津、济南等大校名校集中的城市,参加当地政府部门或各类人才网站主办的高校人才专场招聘会;或联系特定高校,就对口专业的人才招聘进校开展宣讲活动。“学校近几年对于师资建设的投入非常大,每年引进博士硕士人才30人以上,师资总量不断做大,省级专业带头人、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博士学历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步壮大。”学校人事处处长陆勤丰介绍说。七年来,学校共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67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414人,在编教职工由2012年的338人增长至491人,增长45.3%。
建梯队、育名师,优化师资结构
2015年11月,学校以人才队伍分类管理改革为重点,出台了《教师岗位准入管理暂行办法》,严把专任教师“入口关”,要求新进教师“须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且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对一定年龄层次内的在校青年教师也提出了同等条件,并确立了教师岗位的退出机制。
博士工程是师资建设“做尖高端”的重要举措。学校将2017年确定为“师资队伍建设年”,一年就引进了10位博士,博士总数达到26人,进一步壮大了高层次人才第一梯队。“我们学院已有6位博士,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对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起了积极作用。”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左希庆介绍说。该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经过六年的培育,已经由2名副教授、4名硕士的6人团队,成长为拥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硕士的12人团队,该专业成为学校中英合作办学的两个试点专业之一,2017年成功入选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从关心博士成长、组建博士工作团队、搭建专业平台等方面为博士教师创设更好的发展环境。2015年4月进校的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张丽娜博士对学校的“博士工程”深有感触:“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能够在湖州安家乐业的必备条件,而且经常组织各类教育培训,特别是2017年我参加了赴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班,使我在师德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认知等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和进步。”目前,博士队伍在教书育人、专业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正逐步显现。
“举办专业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是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着力专业建设、提升内涵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训,专业带头人要在建好专业、带好团队、干好事业上下功夫。”校长沈建民在专业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强调。作为“师资建设年”“十大行动计划”之一,2017年学校举办了专业带头人高级研修班,54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团队主要骨干教师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培训。“研修班组织了专家讲座、外出考察、集中研修、素质拓展等活动,内容充实,报告精彩,通过学习,提升了我对专业的认知水平,专业建设思路变得更为清晰。”2017年入选省级专业带头人的物流与信息工程学院马秀丽老师表示。通过多年培养,学校现有省“151”人才5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2人、湖州市“1112”学术技术带头人38人,领军型人才队伍正逐步形成。
为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校出台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细则》,评聘工作着眼于学校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设置岗位,向重点和优先发展专业倾斜,向教学、管理一线倾斜。对博士申报副教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将根据实际单列指标。七年来,学校共有46人晋升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教师达到133人。
为加大优秀教师培育力度,学校出台了《名师培养与管理办法》。2017年9月,遴选了37位校级“名师”培养人选。学校以“名师”培养为抓手,为培育在省内外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级以上“名师”搭建平台,助推“关键少数”更快地攀登金字塔高峰。“被评为校级‘名师’,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更要为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这一省‘十三五’优势专业真正建成‘名专业’而努力。”入选学校第一层次“名师”培养人选的建筑工程学院刘晓勤老师表示。
学校制定了《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一支7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我2014年成为建工学院《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兼职教师,并荣幸地入选学校‘名师’培养人选。学院的氛围很好,我也非常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来自湖州美信佳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梁旭告诉记者。
重师德、强“双师”,提升师资整体素质
育有德之人,靠有德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学校党委不断强化对教师的政治引领。从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入手,全面实施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每年不少于40 学时,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学校制定了《师德规范实施办法》,严格教师准入师德要求,建立了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和师德承诺制度,强化教书育人导向,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校第一届、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马萍老师深信“德为师之本”,做教师首先是做人,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成才,马老师有一种深深的成就感,“教师这份职业很幸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收获都是沉甸甸的。”
作为高职院校,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基础。七年来,学校出台了系列制度,全面推进“双师”队伍建设,145名教师参加企业轮岗,128名教师参加“一联一”工程,68位教师成为访问学者和访问工程师。学校现有“双师”教师322人,占专任教师的77.9%,“双师”团队5个,被省教育厅评定为A等(全省高职院校仅11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彭菊生老师曾下企业进行半年的企业轮岗,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企业开展为期2年的校企合作项目,先后2次参加“一联一”工程,期间,完成了“汽车发动机电动冷却风扇多级控制系统研制”产品设计,项目获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三等奖,成功申请发明专利1项,对个人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和“双师”工作室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对在岗教师的教育培训。2013年5月,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实施办法》,安排资深教师担任新进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该制度建立以来,已经结对培养青年教师102人,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015年9月进校的张守丽老师表示,在指导教师左希庆院长的悉心指导下,个人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3年里主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研究课题1项,获省级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竞赛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七年来,学校选派了49位专业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选派了65位专业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进行培训学习。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刘国文老师2017年9月-11月赴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开展访学培训,谈起出国访学经历,他深有感悟:“访学期间,我在学术上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大大拓宽了国际视野,提高了专业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013年11月,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依据中心“服务人才需求、致力教师发展、提供咨询培训、解决教学难题”的宗旨,搭建教学培训平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养;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技能竞赛,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和技能展示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服务;完善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分层实施教学发展评估……“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到骨干教师培养,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制作到慕课时代下课程资源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各个节点所需要的‘养分’,都可以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得到补给。”该中心负责人说,午间沙龙、教学工作坊、博士论坛、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能源补给站”是主打品牌,为教师教研、咨询、交流、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活动平台。
建机制、造氛围,打造尊师重教精神家园
2014年9月10日,党委书记周家健在学校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上提出:“要让尊师重教在校园蔚然成风!”好老师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面镜子。一所高校办的好不好,体现在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上,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依靠教师、服务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才能选到人、用上人、留住人。近年来,学校出台了《“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名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为师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营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先后开展了“师德先进个人”、第一批校级“名师”、“十佳青年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商贸与经济学院的张海荣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就在学校教学工作一线,兢兢业业教书育人,37年来“桃李满天下”。2017年5月3日,学校为张海荣教授举行了荣休仪式,在荣休仪式上,学校领导高度评价了张海荣教授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学校出台了《老教师荣休活动方案》,为即将退休的教职工举行荣休仪式被正式确立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充分彰显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荣休活动以“师道传承”为主题,通过举行仪式,引导青年教师学习先进,传承和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谓,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神圣的责任。校党委书记周家健强调:“围绕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区域性高职名校的建设要求,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