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七年】打造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1-10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将于1月11日隆重召开,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加快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回眸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走过的奋斗历程:解放思想,带来了新视野;深化改革,带来了新动力;转型发展,创造了新业绩;服务地方,实现了新作为。为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满怀信心地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现推出“喜迎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七年”系列报道,全面总结学校过去七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本文从和谐校园的角度,对我校近年来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学校,学生要成长、教师要发展,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全力打造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校党委书记周家健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强调。
      一枝一叶总关情。过去七年来,学校坚持师生为办学主体,把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各方面,重视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大力解决师生困难,大力营造关心关爱的校园氛围,提高了学校的支撑保障能力。全校师生用实际行动回应“和谐校园”建设,全力助推学校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

温馨校园,打造一个名叫“湖职院”的家

      “你们将在美丽的湖职院展开新的人生画卷。你们可以在听课中感受‘湖职好课堂’的精彩,在师生教学相长中积累知识,在创新工场里锻炼技能,在碧玉湖畔品三味书香,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这是校长沈建民在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对学生的温馨寄语。为了让每一位师生员工切实感受到湖职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近年来学校在校园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大力投入,全方位打造温馨校园。

      2017年9月新学期伊始,图书馆“��·Coffee·茶”休闲阅读空间建成开放。“让最美的校园风景融在‘��·Coffee·茶’的元素里;让‘咖啡香—书香—花香’淡淡飘荡在碧玉湖的波光里;让每一名学子受到滋养浸润……”校党委书记周家健特地写下这段话作为纪念。这个新开辟的环境高雅、功能多样、舒适惬意的新型休闲、阅览、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与推崇。“课后或晚间到这里坐一坐,静心看书学习或者喝杯咖啡放松,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艺术设计学院室艺1603班的陈利、金梦艇等同学是这里的常客。“现在,碧玉湖的波光绿荫、‘��·Coffee·茶’的惬意书香,正在成为我校学子的一种美好精神体验,已经逐渐嵌入他们的大学学习时光,将来也一定会成为每一位湖职学子记忆中大学温馨的精神家园所在。”图书馆馆长杨群欢告诉记者。

      学校始终把回应师生关切、满足师生需求、服务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2014年以来,学校投入近7300万元,新建或改建了6号教师办公楼、教师发展中心、“��•Coffee•茶”休闲阅读空间、第二食堂、10号学生公寓楼、、校园道路及286间教室、实训室等,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吴朴艺术馆相继建成开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18年7月3日,总投资1.3亿元的新建学生宿舍楼及食堂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奠基开工,整个项目包括两幢9层高学生宿舍、一幢3层食堂和室外配套,新建宿舍可以入住学生1600人。工程目前已经结顶, 2019年暑期将交付使用。
      学校申请了人才公寓租赁房50套,为新引进高学历人才提供临时住房保障。“学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购房补贴,而且考虑到我们新进教师存在的购房压力,为我们提供了人才公租房作为过渡,让我们可以安心工作。”新引进的博士对学校的人才政策非常认可。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套房屋,承载起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冀,承载起人才强校的战略谋篇。
      不让一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着力构筑以贫困大学生为主要帮扶对象的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政府奖助为主,学校、社会奖助为辅的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七年来,评选各类奖助学金及其他奖励近2万人次,奖助金额达3700余万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金、就业创业补助480余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2万人次。
      说起学校南门的学府路,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经的“垃圾街”。“‘垃圾街’不仅卫生状况差,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占道经营,就餐高峰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对学校形象也有很大影响。”这是广大师生对“垃圾街”的一致看法。

      自2014年3月份以来,学校党委行政多次研究推进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积极与市委市政府、吴兴区委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四年来,从市发改委批复立项对学府路进行综合改造,到借湖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大势”对“垃圾街”进行集中拆除,再通过8个多月的施工,2018年“五一”前夕,学府路全线贯通,实现了从以前不足500米的拥堵小街“垃圾街”到如今西起二环东路、东至318国道外环线,双向四车道,宽25米、长1170米全新道路的蜕变,困扰师生10年的学校南大门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改变。
      同时,伴随着“垃圾街”的拆除,临近高富路上一排整齐亮黄色的建筑——“大学生商业街”建成投入运营,广大师生不仅可以在安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用餐,昔日“最怀念的味道”也可以在这里重新找回。

智慧校园,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校园生活

      过去七年来,学校紧贴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和师生需求,不断拓展网络空间,建设智慧校园,以加快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2014年,学校启动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先后完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虚拟服务器集群、校外访问系统(VPN)、上网认证系统、堡垒机、WEB应用防火墙等系统或设备的采购与部署,确保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其中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彻底改变了平台多导致账户多、密码多的现象,各类网络平台可以统一通过信息门户进入,实现“一户(帐户)畅游”的便捷。2017年,学校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从顶层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作出布局设计,以部门工作需求为导向加快线上业务流程的建设与优化,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逐步搭建起网络信息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

      面对在线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校网BB在线学习、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尔雅和智慧树网络学习等平台,加强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和各类优质资源的引进工作,目前已经建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2018年依托省平台建设了30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9门获得省级立项。学校网络学习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教学的在线“e课程”达70余门。专业教学资源量进一步提升,学校引进社会优质网络课程资源200余门,2018年学生选修超过30000余门次。

      教室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保障教学中心工作的优先选择。学校坚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要求,2014年来,安排实训室建设项目100余项,新建和改建智慧教室(实训室)30余间,新增教学仪器科研设备5000余万元。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香港亚非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孵化基地,目前,学校拥有校内实训基地18个、实验实训室145间,拥有教学仪器和科研设备总值达近1.1亿元,2018年生均设备值达到13000元,以优质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保障教学活动以更多元的方式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2012年学校成立大学生服务中心,开通了奖助、教学、创就业、人武、团学、公寓、综合等七大类事务40余项服务,打造集事务办理、咨询服务、工作交流和素质拓展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平台。2015年大学生服务中心改建至今,受理及办结服务事项481000余件,学生满意率达97.7%。“在服务中心办事蛮方便的,学校很多部门都在这里设了窗口,让我们可以一次性把事情办好,不用到处跑。而且有些事务在网上事务大厅就可以直接办理了。”在大学生服务中心办理助学金事务的学生告诉记者。
      2017年以来,学校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选择内部治理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开展审批与服务事项改革,推出了首批惠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分级授权财务审批”“优化学生事务管理服务”等8项举措,推动管理服务提速增效,为学校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2018年“管理水平提升年”确立了128项管理改革提升项目,推进有序,惠及师生。

平安校园,共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安全家园

      “沈师傅太勇敢了,边跑边脱衣服就跳下去救人了。”“方师傅水性一般,也毫不畏惧。”2014年5月10日,从温州来我校探望朋友的小林,在碧玉湖畔欣赏风景时,因雨天路滑,不慎跌入湖内,学校当班巡逻的保安沈泉康和方国良听到呼救,毫不犹豫地跳入湖中,成功救起了小林。对两位保安的义举,学校进行了表彰,师生无不点赞,称两人为“最美保安”。
      物流与信息工程学院杨勇平老师勇救落水学生;后勤公司保洁阿姨发现学生在宿舍里有轻生念头,耐心劝导2个小时及时化解;……近年来,随着“三全育人”工作深入推进,学校各条线上的教职工积极践行育人职责的例子不断涌现,为平安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于2014年成立的“李小平警官工作室”,已经由处理学生纠纷和治安防范的单一工作室发展成为集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纠纷劝导、安全引导、人生向导“五位一体”的学生教育服务中心,大大提升了学生公寓生活的幸福感,是学校的一道亮丽警务线。2016年学校与街道派出所合作,设立了高校警务室,使校园安全等级得到进一步提升。

      平安校园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平安是易碎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全校上下要切实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将平安校园建设化为湖职院人的自觉行动,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为区域性高职名校建设保驾护航。”校长沈建民在学校2018年平安校园工作会议上强调。
      近年来,学校以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为重点,把等级平安校园建设与学校育人中心工作融为一体,形成了全过程、全覆盖、全参与的“三全”管理模式,构建了“三机制、四重视、五强化”的工作推进模式。学校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每学期开展校园稳定隐患排查化解和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查摆安全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全面完成了校园监控中心的数字化改造,累计新增数字高清摄像头256个,实现了主干道路数字高清监控全车程覆盖;完成了校园1期工程及图书馆、学生公寓消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以建筑群为回路进行管理,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完成了校门口道闸管理系统改造,加强校园出入安全管理;对校园道路交通线、泊车位进行全面施划,机动车停车位增加到600余个。每年学校都会联合湖州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消防安全疏散演练,以提高师生抵御火灾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七年来,学校4次被评为浙江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在2016年的浙江省高校等级平安校园考评中被评定为4A级校园。
      过去七年多来,时间用宏大的叙事,把生活点滴的温暖凝固在这里。再回首,我们初心依旧:一定要永远与广大师生教职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师生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定要营造凝心聚力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保证全体师生在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的征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