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社部日前发布的13个新职业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员这两个新职业,是目前机械制造领域的热门职业,人才缺口极大。
工业机器人方向是学校基于优势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所建设的新型特色专业。针对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新职业,该专业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了传感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课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职业,该专业开展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为期1周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践学习及辅导,使学生熟悉软件模拟编程、物料的编码及归仓、轨迹的规划,以及缩小版的工业流水线。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多个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每年都会招募大一大二的学生加入。通过学生自主报名、择优录取,每年会有100多名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项目。经过实验室一年的训练,进入大二大三后,学生们便开始参加工业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实践。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或独立完成相关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夯实了理论基础。
在2018年举办的第一届“华航为实杯”浙江省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大赛中,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共获该赛项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能获得这个奖,跟我们大一时在俱乐部里的积累、大二时在实验室里的训练密不可分。”全国二等奖团队成员季祥焕说。仅去年一年,学院就有10多个学生团队在全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大赛、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大赛等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
2017年6月,我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依托专业组建了机器人俱乐部、科技创新协会、大学生智能制造创新俱乐部等专业类学生社团,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在课外找到实践的舞台,并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机器人技术属于交叉学科,社团中不仅有机电专业的学生,还有电气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成员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收获颇丰。“我在机械结构到困难,就会请教机电专业的同学,遇到电方面的难题就请教电气专业的同学。可以说,社团活动为我以后做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机器人1701班学生冯博环说。
在指导教师沈琦琦看来,依托导师制、开放实验室、创新俱乐部等实践创新平台,以“项目+竞赛”为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师传生受的模式制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学习从课内45分钟扩展到课外任何时间,从教室延伸到开放实验室和竞赛场地,使兴趣驱动和个性发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动力,同时也推动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深化。(文/左希庆)